在智能手机盛行的今天,手机壳早已不仅是保护设备的工具,更是一种个性化的展示。海报新闻记者杜郑敏近日走访了多家手机壳专卖店,发现目前市场上手机壳的售价从几元到几千元都有,但买单的人却各有千秋,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。
济南的一家手机壳专卖店已然步入了“轻奢时代”,售价从9.9元到上千元不等。消费者段女士便是其中一位,她原本只想为新购入的iPhone 16Pro选择一个物美价廉的手机壳,却发现难度颇大。“现在的手机壳都这么贵了吗?”段女士无奈地说道。她在万达广场的体验不仅让她为选择而纠结,甚至耗费了大约一周的时间。
这些手机壳的价格令人咋舌。店老板介绍的挂着几十元标签的塑料手机壳,甚至不到段女士所预期的二十元。对于功能繁杂却样式一般的手机壳,段女士显得更加犹豫,最终她转战其他商圈,终于以24元的价格找到了心仪的款式。
不过这并不是单一的消费者纠结,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的消费心理。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手机壳的独特设计、品牌价值和情感联结买单,认为手机壳的价格应与保护效果及审美需求成正比。00后的小林就是个例子,她用588元购买了一款磁吸透明壳,认为“贵是有道理的”。与此同时,另有很多消费者则对这种高价表示不满,认为手机壳只是一种附属品,完全不值得花那么多钱。

根据《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》,近三成年轻人乐于追求“情绪价值”,他们的消费观逐渐从单纯的实用转向更为多元的情感和审美体验。
这一现象也在电商平台上得到了反映。搜索“手机壳”会发现,各类产品的价格差异惊人,有些可以低至9.9元,而高端品牌CASETiFY的手机壳甚至超过千元,自称为“手机壳界的爱马仕”。最近,一位测评博主因测评高价手机壳遭遇勉强消费的争议,令消费者对这种暴利行业产生了质疑。很显然,CASETiFY的商业模式依赖于明星联名和高价策略,收入也因此可观,甚至有消息称子公司计划上市。
专家指出,尽管原创和设计都会带来成本,但手机壳制造并非高门槛行业,商家整体利润空间不低。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,市场对手机壳的需求依旧旺盛,生产商需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,降低成本,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。
在一片价格杠杆的争议中,手机壳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?是逐渐走向“奢侈化”,还是迎来“亲民化”的回归,值得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思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....